這是ㄧ篇在nownews網站上的文章
看了讓我有“心有戚戚焉”之感
源起在教育部原本有個美意政策
要提供一些低收入戶弱勢家庭的學生
沒錢吃早晚餐者
能夠人人有飯吃
原本我也認為這是一番美意
如能真正落實到需要幫助的小朋友身上
真得很讚
但今天看到這篇文章
也讓我有些感慨
我承辦了「補助繳不出代收代辦費學生」的業務
每學期註冊時
只要經由導師證明這位學生沒辦法繳出代辦費者
都可以提出申請
有時補助1800元、有時是1500元
如果再加上營養午餐的全額補助
這些不符合低收入戶標準的弱勢學生
需要繳交的就沒幾百塊了
甚至還有很多基金會也都提供全額補助
好
來看一些這些學生
拿的是鄉公所的低收入戶證明
染了一頭黃髮、滿口粗暴語言
來到學校:抽菸、破壞、鬧事
出了學校:網咖、遊蕩、滋事
去年曾經有一位同學
屢次因為不服老師的管教
而恣意破獲校園
讓我非常的沒有辦法控制住自己的脾氣
而在辦公室很狠的教育了他一番
在我們學校
這一的情形不只一例
這個學期初剛剛退了一千五百塊的代辦費給學生
也請他把通知單拿回家給家長簽名
其中一位竟然拿去買了一千三百塊的點數卡
只留兩百塊帶回家
您說氣不氣人
當然確實受惠者也不少
所以我看到這一篇報導
特別有感覺
小朋友阿
要感恩阿
「一個孩子都不能餓!」這個立意當然正確,但是養育孩子應該是身為父母的責任,今天教育部提出這樣一個政策實在不切實際,不但是慷全民之慨,而且執行成效有限。
首先,現在政府對這些所謂的「弱勢家庭」補助已經夠多了,但是這些補助金到了弱勢家庭,對弱勢兒童幫助能有多少?筆者所見所聞,這些領著大把社會補助的家庭,不論是所謂的新住民、原住民或是其他低收入戶家庭,其實不乏多數對物質生活的享受和常人無異,小孩在校和其他學生一樣討論手機牌子,玩起新款的手機,而外籍新娘照常出入名牌專櫃,家長喝酒、賭博不事生產對孩子輸於照顧者更是常見。
我們只看到政府不斷地把納稅人的錢往無底洞丟,但對這些家庭兒童有何幫助?連孩子都不解,為何我們從小辛苦讀書換得工作領到一份薪水,卻要負擔救助這些完全沒有努力付出、遊手好閒的人,既然如此,又何須努力讀書,只要玩耍過日子,將來沒工作到社會流浪,一樣不會餓肚子。如此完全不符社會公平與正義,將來弱勢家庭只會越來越多,同時也失去教育孩子的意義。
再者,教育部希望藉由第一線教師進行家訪來找出需要補助的孩子,這更是不可思議。教師工作者多為女性,老師上班時間在學校教學之外,還要下班後進行家訪,請問安全問題由誰負擔?目前發放的午餐補助費及救助金均由導師負責調查並提出申請,導師其實從平日的觀察中可以暸解哪些孩童屬於符合資格且確實需要補助,但多數家長的認知是只要能領,補助就不能不領,為何別人有我沒有?遲了、少了就是老師欠他們的,無形之中增加教師在教學工作外不少壓力。
教育部的工作重心是積極改善當今教育環境問題,例如面臨少子化,教育部應該積極推動小班教學,當班級人數減少時,每個孩子自然能夠得到更多的照顧。而孩子的肚子問題,應該是由各縣市的社會局和勞工局負責處理,與其不斷地給予補助,還不如讓這些弱勢家庭學會得到一份工作自食其力來的有意義,父母有工作,自然孩子有飯吃。
站在教育的立場,學校可以做的是提供真正弱勢兒童打工、服務團體的機會來得到自己的午餐費,或是靠成績來獲得各項獎助學金,老師則可以教育這些孩子,貧困並不可恥,反而應更積極努力求學開創自己的人生,如此作為比一昧要求老師為孩子申請補助金更具教育意義也是發揮老師的專長,而不是將老師當做社工人員。對弱勢家庭的調查工作,應該由縣市政府社會局等相關部門協同里鄰長調查即可。
請教育部把工作放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教育是百年大計,各項政策都需要大量預算,請把納稅人的血汗錢和社會資源用在全民教育上吧!
●作者卡卡,北縣,碩畢,教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