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國王每天都在思考三個最最終極的哲學問題:在這個世界上,什麼人最重要?什麼事最重要?什麼時間做是最重要?

就這三個問題,舉朝大臣,沒人能夠回答得出來。

他很苦悶。後來有一天,出去微服私訪,走到一個很偏遠的地方,投宿到一個陌生的老漢家。

半夜裡,他被一陣喧鬧聲驚醒,發現一個渾身是血的人闖進老漢家。

那個人說,後面有人追我。老漢說,那你就在我這兒避一避吧。就把他藏起來了。

國王嚇得不敢睡,一會兒看見追兵來了。追兵問老漢,有沒有看到一個人跑過來?老頭說,不知道,我家裡沒有別人。

後來追兵走了,那個被追捕的人說了一些感激的話也走了。老漢關上門繼續睡覺。

第二天國王問老漢說,你為什麼敢收留那個人?你就不怕惹上殺身之禍?而且你就那麼放他走了,你怎麼不問他是誰呢?

老漢淡淡地跟他說,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就是眼下需要你幫助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馬上去做,最重要的時間就是當下,一點不能拖延。

那個國王恍然大悟,他那三個久思不解的哲學問題,一下都解決了。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有一天憂傷地說:別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沒有!

他的同學子夏就勸導他說:「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子夏稱自己的名字叫「商」。

既然死生、富貴這些事情都是天命所歸,個人無法決定,也無法左右,那就要學會承認並且順應。

單保持一顆誠敬的心,使自己的言行減少過失,對待他人充分尊重、謙恭有禮,卻是可以通過提高自身休養做到的。

一個人能做好自己,那麼普天下的人都會愛敬你如同手足兄弟。

所以,做一個有良好修養的真君子,又何愁沒有兄弟呢?

人首先要能夠正確面對人生的遺憾,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受下來。不要糾纏在裡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個態度是,要盡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彌補這個遺憾。

一種遺憾,其實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遺憾的後果是什麼呢?那就將如印度施哲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蘇軾在〈留侯論〉中也曾經論述過勇敢,他把那種真正的勇敢叫做「大勇」。他說: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孔子說過,一個人能夠聽你講道理但是你沒去跟他講,就叫「失人」,你就把這個人錯過了,不好;相反,假如這個人根本就不可理喻而你偏和他講道理,那就叫「失言」,也不好。

你要想做一個別人願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的人,最關鍵的是你要有一個敞亮的心懷。這就是《論語》中所提倡的「坦蕩蕩」的心境。

這種心境和胸懷,既可以彌補你先天的遺憾,也可以彌補你後天的過失;同時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使你的生命飽滿、充盈,讓你有一種大歡欣,讓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讓你的每天進行著新鮮的輪迴,並且把這些新鮮的養分疏導給他人。

※有人問他:「以德報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夫子在這裡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

他當然不贊成以怨報怨。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一種怨恨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那麼這個世界將是惡性循環,無止無休。我們失去的將不僅是自己的幸福,還有子孫的幸福。

而以德報怨同樣不可取。也就是說,你獻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對已經有負於你的人和事,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浪費。

在兩者之外,還有第三種態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對這一切。

孔夫子的這種態度,就是告訴我們,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今天我們都在說避免資源的浪費,卻忽視心靈的荒蕪和自身生命能量的浪費。

※孔子的學生子游說:「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數」〈ㄕㄨㄛ、〉是「屢次」的意思。

如果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國君〈主管〉旁邊,雖然表示親近,但離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朋友旁邊,雖然看起來親密,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

※有一個哲學寓言,名叫「豪豬的哲學」。

有一群豪豬,身上長滿尖利的刺,大家擠在一起取暖過冬。他們老是不知道大家應該保持一種什麼樣的距離才最好,離得稍微遠些,互相借不著熱氣,於是就往一起湊湊;一旦湊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著身體了,就又開始疏離;離得遠了,大家又覺得寒冷,經過很多次的磨合以後,豪豬們才終於找到一個最恰如其分的距離,那就是在彼此不傷害的前提下,保持著群體的溫暖。

※那麼,應該怎樣與朋友相處呢?

子貢曾經問過他的老師,孔夫子告訴他說:「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論語告誡我們,無論對朋友還是對主管,都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掌握好親疏的分寸。

※心理學上有一種界定,說現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種行為叫做「非愛行為」。什麼意思呢?就是以愛的名義對最親近的人進行的非愛性掠奪。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夫妻之間、戀人之間、母子之間、父女之間,也就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之間。

※我曾經看到一本寫如何為人父母的書,作者是一個英國的心理學女博士。她說: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最終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距離和獨立是一種對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使在最親近的人中間,也應該保有。

 ※論語告訴我們,要本著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彼此之間留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

這非常像禪宗所推崇的一個境界,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

這是人間最好的境界。花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未全開,未全圓,仍使你的內心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igo12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