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文章

我們常常用以前怎樣以前怎樣來看我們現在的教育方式

看到這篇文章

讓我也轉了念

我喜歡那個“一屆不如一屆”的趣話~~

他們習慣挑戰權威,凡事都要問為什麼才決定要不要做。家長與老師應該反問新世代:如何思考與自我解答才能因應多元時代?

當老師的,大概都經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現在的學生是不是比以前的難教?」

從教書的第一年,我就開始面對這個問題。雖然有時問者只是隨口找話題,期望我隨口回答,「時代不同啦!」但其實我一直很想有個機會,可以用「完整版」回答這個問題。

「每年的學生都不一樣」,應該是件天經地義的事。沒有兩個人是一模一樣的,當然也不會有兩年的學生是相同的。所以如果要用去年、甚至十年前教學生的方法面對今天的學生,當然會覺得很難教。

如果我們接受一個事實:大環境在快速變動中;那麼,在變動大環境下成長的每一個個體的多樣性必然增加。換句話說,現在的老師面對的是非單元發展的學生,現在的企業主面對的也是更多元思維的新進員工。

猶記得小學時,有天導師感慨地說,「你們這屆的學生真的不如以前的學生用功,一屆不如一屆。」清楚記得,當時我們全班靜默地低頭懺悔,暗自檢討。

剛開始教書的第三年,有天我忍不住對學生說,「我現在知道以前老師總說『一屆不如一屆』是什麼意思。」當下有位同學嘻鬧地說,「老師,那妳應該很喜歡我們這一屆,因為下一屆會更差。」在全班哄堂大笑之下,我開始反省:我在怨嘆什麼?

學生真的不如同上一屆,不是不如,是不同!他們更活潑、更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感謝這位勇敢點醒我的同學,從此我再也沒有感慨過學生不如往昔。

古代的孩子反覆背誦三字經,不知其義,也不問為什麼要背。我小時候,苦算雞兔同籠,雖然不懂為什麼要把雞兔關在同一個籠子,但老師說這很重要,就是重要。

現在的學生,交待他們寫一個報告,要清楚解釋為什麼要做這份作業,希望他們學到什麼概念,而學到這個概念對他們將來的意義是什麼,當他們清楚了解後,才會願意認真完成報告。

現在的孩子在可以盡情問「為什麼」的環境中成長,父母與師長願意讓他們挑戰權威,形塑出凡事要先追究責任背後意義、才決定要不要扛責任的新生代。

如果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以質疑的成長環境,卻沒有盡力回答孩子的疑問或是教孩子如何尋找答案,年輕人就可能兩手一攤,不願意扛起該盡的責任。

假設我們相信提出疑問、勇敢表達是值得培養的特質,那麼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另一個重點,應該是強調思考與自我解答,年輕人才不會在得到人生答案時,放棄追尋或失去目標。(別蓮蒂,作者為政大企管系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

本文轉自天下雜誌第477期第128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igo12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