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學校內涵,提高教育品質  楊樹清

學校內涵式發展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走內涵式發展之路,更新理念是前提,培養人才是根本,提高品質是核心,科研創新是動力,發展教師是關鍵,強化管理是策略,打造名校是途徑。

一、更新育人理念,創新育人模式
 新出臺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育人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成長成才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一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培養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所以,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斷更新自己的人才觀和育人理念已成為一種責任和必需。
 (一)樹立人人成才觀念,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樹立多元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為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樹立系統培養觀念,推進各個學段間的有機銜接,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重視活動育人與教學育人的有機融合,不斷豐富育人形式和內容。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得到長足發展。
 (二)樹立新型服務觀念,建設服務型學校,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在全社會大力提倡服務型政府和服務型機關的背景下,學校首先應該把“以人為本、以發展為本”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落實,把“為學生服務、為家長服務、為社會服務”理念轉變為具體行動,內化為學校文化,把當前從事的工作當做一種責任和義務,把“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作為一種崇高的事業追求而不只是一種職業定位,只有這樣,教師的心才能真正潛下來,靜下來。
 (三)樹立長遠發展觀念,教育學生養成習慣,形成能力,為學生成為人才奠基。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學校教育只能是為學生人生的發展奠定基礎,書本理論知識只能是人生發展的專業基礎,學校(特別是基礎教育階段)是為讓學生成為未來人才做準備、打基礎的地方,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養成習慣,形成能力,適應社會,創造未來。

二、創新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效能
 “向目標要動力,向細節要超越,向管理要品質,向科研要創新”。學校要實現內涵發展,管理創新勢在必行,關鍵在於教師管理、學生管理和學校工作管理的創新。要堅持走“制度+情感+目標”的管理模式,追求管理的精細化、規範化和人文化,不斷創新管理機制,提高管理效能。
 (一)創新教師工作評價制度,加快推進教師管理實現三個轉變。即教師管理制度由“重規範”向“重促進”轉變,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重形式”向“重效果”轉變。教師評價制度要充分體現評價的過程性、發展性和激勵性。要明確規範制度,提升“規範”境界,引領教師向“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品位追求,用發展的目標激勵教職員工,摒棄“只按制度工作”的傳統思維;要堅持教師發展與學生發展相結合、教師發展與學校發展相結合、教師個體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結合,特別要注重優秀教師群體的建設,專門制定教師團隊發展評價激勵制度,使評價激勵的重點聚集在教師、學生和學校“三贏”的結合面上。使學校管理更趨科學化、高效化。引導和促進教師向學習型、研究型、發展型方向發展。
 (二)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推進學生管理自主化。以“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目標,構建各學段有效銜接的德育體系,不斷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教育,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公民意識教育;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重視對學生心理的疏導和溝通,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安全意識。把德育與智育有機結合,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貫穿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各個方面。把思想品德教育和行為養成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堅持學校發展為本,推進學校工作管理科學化、民主化。重點抓好三項工作,一是明確目標,首先要結合學校實際科學地定位學校發展目標願景,圍繞學校發展目標自上而下確定各部門在各個階段的工作目標,引導全體師生確定自己的人生發展目標和各個階段的發展計畫,自下而上實現目標的過程就是逐步實現學校整體發展目標的過程。二是科學計畫,近期規劃要落實長遠規劃,學年計畫要落實近期規劃,學期計畫要落實學年計畫,周工作安排要落實學期工作計畫;三是狠抓落實,實行教師崗位競聘制和領導崗位目標管理責任制,要保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要做到工作標準有高度,過程管理有力度,考核評價有尺度。努力實現四個轉變,即由經驗型管理向科學型管理轉變;由粗放式的外延管理向精細化的內涵管理轉變;由事務型管理向流程式管理轉變;由封閉式管理向開放式、民主式管理轉變。

三、落實課改精神,深化教學改革
 提高教育品質,教學改革是動力。深化教學改革要以課標為依據,以常規為基石,以科研為依託,以課堂為載體,實現“六化”,即教師素質品位化,師生交往人文化,教學設計科學化,習題訓練精煉化,課堂教學高效化。
 (一)以課堂為主陣地。教學改革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優化教學手段,改革教學方法。教師進課堂要求“六帶”,即“帶著微笑進課堂,帶著激情進課堂,帶著愛心進課堂,帶著自信進課堂,帶著責任進課堂,帶著反思進課堂”。具體要明確一個中心(即以學生為主體),實現兩大轉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落實三維目標,創設“四多時空”(課堂給學生多一點深入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消化回饋和校正的時間,多一點動手實踐的時間,多一點瞭解社會的時間),全面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學校領導要經常深入課堂督查、研究和指導,實現課堂教學“零距離”管理。教研組要有計劃地組織以課堂教學為主的評課活動和專題研究。
 (二)以能力培養為重點。教育改革要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著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科技創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教育學生學會知識技能,學會動手動腦,學會生存生活,學會做事做人,促進學生主動適應社會,開創美好未來。
 (三)以評價體系為導向。建立並逐步完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要善於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和激勵功能,幫助學生激發興趣,樹立自信,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主動發展、全面發展。
 (四)以課程建設為主要內容。學校在全面執行國家和地方課程計畫,按要求開足開齊開好所有規定課程的同時,要積極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開發校本課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

四、強化隊伍建設,關注教師發展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能力強、水準高,學生才能健康成長,學校才能可持續發展。因此,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是提升學校內涵,提高教育品質的前提。
 (一)加強師德建設。要不斷加強教師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廣大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教師要關愛學生,嚴謹篤學,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良好習慣的訓練師,知識技能的奠基者。要把師德建設擺在學校工作的首位,校長親自抓,常抓不懈,要求師生做到的,校長和領導班子成員首先必須做到,要以身作則,率先垂範,這樣才能引領全校師生強化拼搏奉獻意識、主人責任意識和行為示範意識。以校本培訓為平臺,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師德培訓。要重視做好每年一次的師德標兵評選表彰工作,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評價和評優聘用的前提和重要指標,採取綜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
 (二)提高教師業務水準。完善培養培訓體系,做好培養培訓規劃,努力抓好集體備課、校本研修、名師育名師和校際結對幫扶等活動,優化隊伍結構,提高教師專業水準和教學能力。創新教師培訓模式,走“以訓帶研,以研促訓,研訓結合”的校本研訓新路子,要做到“學有所用、用有所思、思有所得”。通過研修培訓、同伴互助、自學反思、課題帶動等方式,培養教育教學骨幹、專家型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強化教師的競爭進取意識、團隊合作意識、學習反思意識和專業成長意識。

五、形成辦學特色,打造品牌學校
 在著力提升學校綜合實力的過程中,還應注重營造物質文化氛圍,提煉精神文化傳統,形成制度文化支柱,切實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注重搞好教育資訊化建設,促進教育現代化進程。要遵循教育規律,發揮本校優勢,選中突破口,以點帶面,整體優化,形成特色。要創造有利條件,鼓勵教師和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在實踐中大膽探索,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逐步形成一種獨特的、優質的、穩定的辦學風格,從整體上形成特有的治學方略、辦學思路和辦學理念。要宣導教育家辦學,育名師,抓品質,創特色,樹品牌。要在更高層面上重視辦學理念的輸出與共用,擴大優質資源的輻射面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學校的創新能力和品牌效應,促進學校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迴圈軌道。                     (作者內蒙古准格爾旗民族中學校長)

※文轉自阿猴新聞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igo12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