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個是在阿猴新聞網上的文章

連結一下

找的都是簡體版

還好網路上轉換軟體多的是

這是一篇不錯的文章

身為教職人員都應該看看


第一句話:老師,我希望您常是一個有感情的人,而不僅是教書的機器。

第二句話:老師,請您把我當一個人看待,而不僅是您記分簿上的一個號碼。

第三句話:老師,您也需要學,您不學,我怎能從您那裡學到新的東西?

第四句話:老師,請您不要單看我的成績,更要看我所做的努力。

第五句話:老師,不要勉強我把求學當作人生的最大樂趣,至少對我,學習不一定是樂趣。

第六句話:老師,您不僅要教我們知識,更要教我們做人的道理。

第七句話:老師,請輔導我學習自己思考,自己判斷,而不僅僅是背誦答案。

第八句話:老師,假如我有所失敗或有所困難,尤其在大家面前,不要可憐我,可憐會使我自卑。

第九句話:老師,請您經常給我一點鼓勵,不要讓您的要求超過了我的能力。

第十句話:老師,在教室裡,不要把另一位同學當作我的表率,我可能因此而恨他,也恨您。 

第十一句話:老師,我若有所成就,也不要把我當作別人的榜樣,因為那樣會使難堪。

第十二句話:老師,請您耐心地聽聽我所提出的問題。但只有您肯聽我,我才能向您學習去聽別人的意見。        

第十三句話:老師,只要您保持公正,請您對我盡量嚴格,表面上即使我反對嚴格,但是我知道我需要您嚴格

第十四句話:老師,不要期待我最喜歡您教的課,至少對我,別的課可能更加有趣。

第十五句話:老師,請您記得,您也曾經是學生,您是否有時也會忘帶東西,在班上您是否樣樣第一?

第十六句話:老師,請您也別忘記,大學統考您是怎麼考取的,您所念的專業是不是您的第一志願?

第十七句話:老師,我心中感激;但您不要期待我口頭上常說:老師,謝謝您。

 寫給老師的十七句話
《老師,您聽我說》──這是一位台灣學生寫給老師的一封信,信中她對老師說了十七句話,體現了當今學生對老師的呼籲,也由此看出 學生所喜歡的老師,是那些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為之奉獻的教育事業的教師;是那些愛好廣泛、知識淵博、胸懷寬闊的教師;是那些善解人意、公正無私、真正掌握了教育藝術的教師。所有這些美好的品質,不正是我們每個教師孜孜以求的嗎?
讀完這些話語,我感到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滿足學生的需求,而且要有博大的胸禁,寬容、關愛、理解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 我仿佛聽到一個個學生的呼聲,仿佛看到一雙雙渴望尊重,渴望教師的教育藝術的眼睛。我不住問自己:你對“ 老師,您聽我說 ”中的要求,做到了哪些?你真正理解、體諒他們、 關心他們的快樂與悲傷、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嗎?

第一句話:老師,我希望您常是一個有感情的人,而不僅是教書的機器。
常言道:“人有七情六欲”。我們人類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高級動物,這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主要標志。如果一個人沒有了感情,就如同一具軀殼,如行屍走肉一般。古人說:“人非草木,熟能無情。”也是說的這個道理。
老師從事的是傳授學生知識,塑造學生思想,教會學生做人的職業,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所面對的是一個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即使有的不算聰明,但他一定有一個等待我們發現的優點和長處。所以我們應該充滿人情味,不要整日板著面孔,擺著架子,傳統教育裡所倡導的師道尊嚴早應被打破,教師和學生之間本應是親密無間的朋友關系。
我們不能保證每天臉上都掛著燦爛的微笑。因為我們不是機器人,我們也是在現實社會之中生活,我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我們的情感不可能被理智所掩飾,特別是在學生的面前,我們不希望自己是一個虛假的面具,但我們應該展現在學生面前一個本色的我,一個真實的我,我們與學生一起歡笑,一同哭鬧,我們的心也會變得和孩子一樣年輕快樂。我們因學生苦惱發火,學生也會體會到老師的一番苦心,會自我改正,這豈不是教師的美好境界嗎?
老師們,“面無表情,麻木不仁”應該從我們的辭典裡刪去,“平和大度,嚴慈相濟”要永遠保留 !
【 感悟評析 】
人是有感情有理智的高級動物,都說“人心是肉長”,“將心比心”,每個人都希望被關懷被愛護,學生尤是如此,師生間感情上的融洽有助于思想教育的順利實施,實施民主管理的前提是要尊重學生,與學生平等相待,既做老師又做朋友,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要善于走進學生的心靈,與學生同歡樂,共憂傷。 要樹立“管是為了不管”這一現代教育管理思想。 老師要有一個博大的胸懷,要有一顆熾熱的愛心和高尚的人格,積極向上的情緒。工作中,以情感人,以德育人,以理動人。對學生要求要嚴,但嚴中有情,情中有愛。愛在細微處,嚴在該管處。

 第二句話:老師,請您把我當一個人看待,而不僅是您記分簿上的一個號碼。
我在李鎮西的《教有所思》中讀到這樣一段文字:今天的中國,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我認為,需要一種把人當人的教育,我們向往並為之奮鬥的教育,應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是充滿民主精神,散發著科學芬芳,閃爍著個性光芒的教育。 我們所面對是具有不同個性,不同稟賦,不同愛好的學生。我們要把他們當作真正的人來看待,就應該尊重他們的個性,培養他們的興趣,張揚他們的個性。讓他們象一個人一樣有尊嚴的活著。眼下,一些中學生在花一樣的年齡,就用極端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除了學習壓力過大,學校生命教育的缺失以外,有許多都是他們覺得沒有感覺到一個人活著起碼的尊嚴感,這是讓我們教育者感到憂慮的。他們覺得自己不是象一個人一樣活著。在學校,他們受到老師同學的歧視,任何人都可以踐踏他們的人格,他們沒有尊嚴可言。回到家裡,恨鐵不成鋼的父母對他們失去了信心,失望的眼神比惡語更可怕。所以他們選擇這條不歸之路,不得不讓我們嘆惋!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因為升學的壓力,學校的競爭使得應試教育仍大行其道,分數仍然是判斷好壞學生的唯一標準,“分分分,學生的命根”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打破,本應該是充滿著理想,散發著青春氣息的年齡,在分數面前都成了拜分主義的奴隸。“考考考,老師的法寶”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收回,本應是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在分數面前師生之間有了一道無形的鴻溝,怎麼也無法逾越!
老師們,請你們“目中有人”,請你們不“唯分是從”,拜託了!
【 感悟評析 】
在評價學生學習的過程中 , 以前我們主要看學生作業的正確率、學生考試的分數。以至于有些教師“唯分是從”,有句順口溜說的很形象:“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在這種觀念影響下的教學必然不會去思考什麼素質教育,不會去思考學生能力的培養, 教師不要把自己的學生都教育成教科書的奴隸,課本的克隆者, 我們的教育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應該是“千人千面”的教育,應該是“大以大成”、“小以小成”的教育,我們要因學生不同的天分而教,因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而教,因學生不同的最佳學習期而教,因學生不同的最近發展期而教,我們要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成長的教育,讓學生學到他最喜歡學的東西。

第三句話:老師,您也需要學,您不學,我怎能從您那裡學到新的東西?

幾千年前,孔聖人就曾經說過:“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宋代大理學家朱熹也說:“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這些名言都告訴我們,人要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充實自己的頭腦。現在是一個學習型的社會,人人都要提倡學習,人不學,不知道。
作為傳授學生知識的老師,自古以來,就被人們奉為知識的傳播者。但隨著時代的變化,新課改理論的深入,對教師的知識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捅水。但如今一桶水已經完全不能適宜教學的需要,我們老師要能擁有整個海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要無所不知。政治經濟,體育娛樂,要無所不談。這樣的老師,在學生面前,才能不時常冒冷汗,才能少出幾回洋相。其實,勇于在學生面前出醜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知恥可以後勇。我們怕的是在學生面前不懂裝懂,結果被學生愚弄,最後只會被學生所拋棄。
老師,更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充實自己的思想,通過讀書來提升人生的品位。要讀文學名著,讀教育理論,讀科普文章,讀哲理美文。“腹有詩書氣自華”!要把讀書作為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朋友們,拿起你的書,開始讀吧!
【 感悟評析 】
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總是圍繞手中的教材轉,不敢超越教材傳授。碰到學生質疑,總是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匆匆收場或一副茫然,方恨自己知識少。在課改的今天,教師肩負著傳授知識的重任,唯有不斷地再學習,接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才能成為名符其實的知識傳授者和教育者,才能更快地適應學生的需求和時代的需要。所以教師理當首先成為學習型的人,給學生做學習的榜樣,讓學生在燻陶感染、潛移默化中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最終成為學習型人才,只有熱愛學 老師,學生才會更加敬重他。

第四句話:老師,請您不要單看我的成績,更要看我所做的努力。
長期以來,中小學學科評價與考試制度存在著與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求不相適應的方面。突出反映在強調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忽視改進和激勵功能;關注學習成績,忽視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個體差異;關注學習結果,忽視學習過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將評價改革作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提倡發展評價理念,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的發展。
在我們的校園,我們會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最後一門考試結束鈴聲響起後,全校的同學們歡呼雀躍,歡慶勝利,高呼解放,有的畢業生甚至將自己三年用過的書籍和試卷付之一炬。學生厭惡考試,厭惡學習到如此的程度是我們教育最大的失敗。教育應該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能力,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 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宜昌市已經從 2005 年中考開始,採用等級制表達學業考試成績,以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定結果為高中招生錄取重要依據。通過實行初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價,將會實現社會從過去的只關注考試分數到關注學生整體素質、全面發展的轉變;從關注分數到關注學生成長過程的轉變;從只關注考試學科到關注各門課程的轉變。
我們有理由相信,宜昌中考評價制度的改革將會推進新課程改革的更加深入,中國素質教育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 感悟評析 】
我們鼓勵和提倡教師在對學生評價時“不只是看分數,而要看其進步;不要只看學生缺點,而要看到學生的亮點”。作為教師,要看到學生的努力與過程,不能把目光只簡單地盯在結果上,這樣我們才能引導各類學生挖掘自己的潛能,不斷進取,更好地完善自我。

第五句話:老師,不要勉強我把求學當作人生的最大樂趣,至少對我,學習不一定是樂趣。
年僅十八歲的天才少年丁俊暉,在世界斯諾克台球錦標賽中戰勝了各路高手一舉奪魁,成為第一位問鼎世界台球錦標賽冠軍的亞洲人。
一夜之間,他成為各大媒體競相追逐的焦點,人們都把他當天才看待,把他當作突然從天下掉下來的台球神童,似乎他的成名是一夜之間的事情。但當人們了解到這位少年坎坷而不平凡的成才歷程後,才真正明白了“十年磨一劍”的道理。
8 歲打球, 10 歲國內無敵手, 11 歲南下廣東。但這一過程中他遇到的酸楚很少有人清楚。就算丁俊暉現在每年有 4 萬英鎊的收入,但想起那段日子的艱苦,引領丁俊暉走上這條道路的父親丁文鈞依然唏噓不已。他每天練球的時間長達八個小時,而且他的父親總會在旁邊陪伴,經過長期刻苦的訓練,十三歲那年,他就獲得了香港精英賽的冠軍,此後的三年裡,他幾乎獲得了全國所有的大賽的獎牌。他的父親在丁俊暉十六歲的時候將他送到英國升造,他在英國的生活幾乎是與世隔絕的,語言不通,生活不習慣,訓練的費用高昂,但這一切都沒有阻止父子倆心中的理想,那就是有一天能參加世界錦標賽。如今,這一切都已經成了現實,而且還站在了世界冠軍的領獎台上。
有人採訪他的父親:“您為什麼不讓您的兒子讀書,而讓他去打球呢”?他父親的一番話發人深省,他說:“中國的教育總是要求孩子通過讀書這樣一種方式來成才,這條路太狹隘了,成才的標準絕非一條,我認為丁俊暉的這條路沒有錯,因為打球正是他最大的樂趣,其實,路是可以走得通的,關鍵在于如何努力去取得成功。”
是啊,我們的教育總是將學生培養成我們所想象的人才,完全是從自己的意願出發,替受教育者包辦一切,學生必須喜歡學習,然後通過各種訓練考試達到我們認為理想的成績,于是,我們殫精力竭,嘔心瀝血;于是,我們的學生十年寒窗,埋頭苦讀。最後學生的成績也許在艱辛的汗水和勤奮的耕耘下提高了,但我們的孩子也許有志不在于此,他們也許更熱愛音樂,也許更愛好繪畫,也許更熱衷運動……也許我們所培養的學生根本不會選擇求學這條道路。這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和我們教師的悲哀嗎?
北京大學 博士說:“教育是一門藝術,一門自由選擇的藝術。”沒有選擇的教育,斷然不會培養出充滿個性的人。我們的社會需要個性張揚的人才,不需要只會讀書,死讀書的書呆子,我們應該讓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展。那時我們的教育捧出的就不只是一張張高一級學校的錄取通知書,而是一個個特長突出,個性鮮明的人。
【 感悟評析 】
統一教材、統一教學方法、統一答案、統一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 , 把富有生命力的學生變成一個模式 , 在這種模式之下 , 學生的愛好和豐富的想象力受到限制 , 一大批富有想象力 , 善于思考 , 富有個性和獨創性的學生被扼殺。現代教育理念認為,成功的教育選拔制度和成功的教育者,必須能夠深入細致地了解並尊重學生的天然稟賦及個性特點 , 在此基礎上因材施教,給他們一個廣闊自由的發展空間,同時還應予以熱情的鼓勵和科學的指導。 擯棄傳統教育中 “一刀切”、“一鍋煮”、“千人一面”的教育, 真正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尊重學生的個性,不用考上大學與否這一把尺子來衡量學生是否成才,而是尊重不同個性學生未來的不同發展, 我們的社會是多姿多彩的,需要的是各種各樣的人才, 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會在今後的社會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六句話:老師,您不僅要教我們知識,更要教我們做人的道理。
中國的教育改革步履維艱的行走了 20 多年,素質教育這個詞也頻繁的掛在我們的嘴邊,但提了這麼多年的素質教育,結果如何呢?應試教育大行其道,素質教育名不副實。我們的老師也在改革中迷失了方向,步入了思想認識的誤區。
誤區一:片面追求升學率,忽視德育教育。
在當前中考、高考指揮棒的指引下,學校不得不追求升學率,追求上線人數,在這樣的環境下,德育教育被擺在了一個十分尷尬的位置。雖然領導 老師都知道德育的重要,但考慮到一是沒有時間,二是考試不考。既然考試不考,費這麼多神幹什麼,這不是舍本逐末嗎?所以在他們看來,學生只要學習優秀,品行差點不要緊。于是,忽略了對學生起碼的愛心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等等。于是,我們看到了用濃硫酸潑狗熊清華學子,我們看到了用尖刀刺瞎貓眼的女研究生,于是我們看到了中學生將同窗室友殘忍的殺害……
這些慘痛的教訓更加凸顯了德育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作為擔當著“培養學生做什麼樣的人”這一崇高使命的學校教育來說,對青少年一代傳遞道德觀念、態度和價值觀,比單純提高學生成績,傳授學生知識能力更為重要。
誤區二:德育脫離生活,重言傳輕身教。
盧梭說:“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訓而在于實行。”在我們的週圍,常常會聽到許多空洞的說教,缺乏生活的體驗,和學生的實際離得那麼遠,學生怎能接受到靈魂的教育?我們教育學生要自強不息,不畏挫折。什麼是自強,什麼是奮鬥?看看我們學生的父母就知道,他們雙雙下崗,自主創業,白手起家,起早貪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沒有向命運低頭,沒有向挫折彎腰。這就是自強不息的最好證明。這就是我們教育最鮮活的事例。德育絕不可能脫離生活而孤立存在。
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優秀的北大學子是優秀的大師燻陶出來的。”是啊,大凡優秀的老師都具有高雅的情趣,敏感的情感,堅定的意志,偉岸的靈魂。他們往往在不經意間的一絲微笑,一個眼神,一個動作,甚至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情,也能夠讓學生讀出人格的魅力,讓他們的靈魂受到洗滌。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培養和諧的人,作為老師,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著眼于構建學生高尚的人格體系。不僅要求學生做,更要自己率先垂範。讓自己的人格率先提升到一個較高的境界,讓人格的光輝自然昭示與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自然流露在一顰一蹙之間,成為學生效仿的榜樣。
【 感悟評析 】
古人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說教師教學生首先是“傳道”,教他們如何做人,其次才是“授業、解惑”,教他們掌握知識。教師既要為“經師”,又要為“人師”,既要向學生傳播科學文化知識,也要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這既是教師職業的特殊要求,也是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科學知識是不斷更新的,而做人的道理學生可受用一輩子。教師應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對學習生傾注真心真愛,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和準則,教學生“學做真人 ”。教師要“以身作則”,善于抓住機會,及時教育學生;其次讓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在活動中教育他們,培養他們。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在努力將學生知識和智慧的“池塘”挖深挖寬的同時,更要以高尚的情操、師者的風範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


第七句話:老師,請輔導我學習自己思考,自己判斷,而不僅僅是背誦答案。
傳統教學中,教師掌握著“話語霸權”,由教師充當教學陣地的主角,學生只是被當作一個個容器,等著教師往裡灌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主動思考的能力,更談不上有創意的見解,而教師不休止的講,無休止的灌,不論是有用的,還是沒用的;不論是重要的,還是不重要的,一股腦往學生腦袋裡塞,學生不能自主學習,只是被動學習的機器。學生接受的全部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準備的死板的知識,充當了一個個把老師知識倉庫裡搬運出來的搬運工。也許學生的成績因為充分的準備得到了提高,也許學生因為考試成績的優秀進入了高一級的學校。
但當他們步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卻發現他們在學校裡所學習的死板的知識幾乎毫無用處,我們不禁要反思我們的教學是否出了問題?我們不應該在乎給學生傳授了多少知識點,而應該在乎學生提出了多少有價值的問題;我們不應該在乎我們講課的藝術性有多高超,而應該在乎有多少學生主動的參與到了課堂中來並積極的思維;我們不應該在乎給學生布置了多少作業,而應該在乎學生是否將作業當作一種樂趣;我們不應該讓學生掌握許多現成的答案,而應該在乎學生表達了多少自己的觀點不人雲亦雲。
美國教育家尼爾普斯特曼說:“學生進入學校時象個問號,而離開學校時象個句號。”這是學校教育的悲哀,更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啊!
【 感悟評析 】
學會學習是教學的目的,也是教師的天職。“差老師向學生奉送真理,好教師則引導學生發現真理”。所以,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貴在引導,重在轉化,妙在開竅”上。
教師一是教給學生知識,二是教給學生如何獲取知識的知識,即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一是“魚”,二是“漁”。授之以魚,不如教之于漁。“漁”就是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授之以漁”比“授之以魚”具有更重要的教育價值。

第八句話:老師,假如我有所失敗或有所困難,尤其在大家面前,不要可憐我,可憐會使我自卑。
春節晚會上有一個小品讓我記憶猶新,一對特殊的夫婦到家照相館補照結婚照,因為丈夫長了腫瘤,經過化療,頭發全部掉光了,一個七尺男兒沒有一絲頭發多難為情啊!所以那天他戴了一頂紅帽子去照相,正當他們躊躇不定來到照相館時,他們驚喜的發現照相館裡的全體員工都戴上了一頂和他頭上戴的一模一樣的小紅帽。他們感動不已,夫婦倆照了有生以來最有意義,最漂亮的一張結婚照。
這則小品雖然樸實無華,卻包含了多麼深厚的人文內涵啊!夫婦倆渴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夫婦倆更希望他們跟其他正常人一樣生活。員工們做到了,他們用一種特殊的方式保護了一個病人的自尊、自信,沒有可憐,只有呵護;沒有諷刺,只有關愛;沒有刻意為之,只有順其自然。
這讓我聯想到了我們的教育,當我們的學生考試失利以後,需要安慰的時候,我們是居高臨下的以一種長者的姿態,當眾念出這位學生的成績,然後說道:“你是怎麼考的啊?”還是下課後將他悄悄的叫到辦公室,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一同查找失誤的原因?當我們的學生生活上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們是自然而然的基于一種人最起碼的同情之心,在全班同學面前呼籲為他捐款捐物,然後鄭重其事的請他到講台上來接受饋贈,還是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我們的愛心化作平時點滴的行動當中?
如果沒有平等和尊重,只有可憐和同情,愛可能是殘忍的,因為這種愛是一種權利的剝奪,甚至是人格的侮辱。讓我們每一位老師的愛心帶著關注和體驗,摻入真情和奉獻,融進理解和尊重,就像小品中的小紅帽一樣戴在我們的頭上,記在我們的心裡吧!
【 感悟評析 】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挫傷他們心靈最敏感的一個角落──人的自尊心。”教師必須尊重學生的人格,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沒有了對學生人格的尊重,愛護就會變成粗暴的傷害;沒有愛護的尊重就成了漠不關心;沒有了嚴格要求,尊重就成了對學生行為的放縱。
一個人能否有成就,就看他是否具備自尊心與自信心兩個條件。 賞識會使學生從心底湧起自豪與自信的波瀾,給學生催其上進的力量,引導其奮發向上,不斷地完善自身。 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每一位學生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徹底摒棄對一般學生特別是學業暫時不良學生無法進行創造教育的陳舊觀念,對學生應一視同仁,不能動不動地當眾給學生貼標簽式地下定義,真正做到“教育者,長其善而救其失者也”。

第九句話:老師,請您經常給我一點鼓勵,不要讓您的要求超過了我的能力。
曾聽過一堂外籍教師的英語課,這位老師臉上總是掛著親切的微笑,不僅如此,聽到她說的最多的一個單詞是:“very good”!用中國的話說就是非常好,棒極了!即使碰到學生不能回答出她提出的問題,她也會笑著說:“I belive you”!然後請學生坐下。作為一名聽課老師,絲毫沒有為學生的表現而擔憂,只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沁人心脾!
這讓我聯想中國的教育,中國有句古語:“優點不說跑不了,缺點不說不得了。”所以我們總會竭盡全力的去發現學生的缺點和不足,就像拿著顯微鏡一樣。要麼當頭棒喝,要麼委婉批評,從來沒有一絲鼓勵和表揚。有一位學生費勁心血得了個100分,可他卻開心不起來,因為老師對他說:“班裡有十幾個100分的,這有什麼了不起啊!”可悲啊!如果我們的老師能及時給這位學生以鼓勵,他也許會迸發出更大的力量向前衝去,創造出更多的100分!
我看過這樣一篇文章,名字叫《母親與家長會》。小學的時候,母親開完家長會,老師說她的兒子智商有問題,母親回家後鼓勵兒子說:“老師說你是班裡最聰明的一個!”初中的時候,老師還是說她的兒子不守紀律,讀高中沒有希望。母親回家後又鼓勵兒子說:“老師說你思維活躍,一定能考上高中。”高中的時候,老師說她的兒子讀普通大學都困難,母親回家後對兒子說:“你一定能考上中國最好的大學。”最後,當兒子拿到清華大學通知書的時候,他的母親淚如雨下,這是一個多麼偉大的母親啊!我對這位母親感動不已,為 文中的 老師感到羞愧!
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一句體己的話語,一個鼓勵的眼神,一次信任的微笑,一個尊重的姿勢,也許能將孩子巨大的潛能喚醒,讓他的天性中最優美、最靈動的東西發揮到極致。
即使如此,我們也絕不能無限誇大孩子的潛力,為孩子設置“超凡入聖”的目標,更不能為了讓孩子付出太苦太累的代價來給 家長和 老師的臉上增光。
【感悟評析】
現代教育中強調一個概念──賞識教育。“賞”是欣賞,要欣賞學生,“識”是要發現認識學生,提高學生。賞識教育的實質是承認差異,不怕失敗。學生第一千次摔倒,做父母、老師的也要堅信他能一千零一次站起來。每個人都希望得到贊賞和鼓勵,哪怕是一件小事:穿一件新衣,做一個新發型,做出了一道題,都渴望得到一個好的評價,哪怕是應付地說一聲“好”,也比那些歧視的目光強千倍,成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一個學生呢?學生最本質的願望是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老師要懂得賞識學生的每一點進步,要讓他們永遠充滿自信。只有這樣,他們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第十句話:老師,在教室裡,不要把另一位同學當作我的表率,我可能因此而恨他,也恨您。

第十一句話:老師,我若有所成就,也不要把我當作別人的榜樣,因為那樣會使難堪。
中國有句俗語:“人比人,氣死人。”說的是把自己和比自己強的人放在一起比較,會自愧不如,有自慚形穢之感。別人當老總,自己做員工;別人開小車,自己騎單車;別人下館子,自己吃食堂。結果越比越生氣,越比越感覺矮人一等,心理嚴重失衡。有的會喪失生活的信心,在自卑的籠罩中自怨自艾;有的會憤世嫉俗,怨聲載道;有的甚至會不擇手段渴望達到別人的生活,最後落得個人財兩空。這都是“比較”惹的禍啊!
“比較”一詞在我們的校園也十分盛行,我們隨處可見“比”的身影。光榮榜上,那些胸配大紅花的優等生,哪一個不是通過浴血奮戰,披荊斬棘,從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的,他們成功了,理應受到表揚。但我們可曾想到,表揚一部分優等生就意味著傷害了其他的學生。有人會說,表揚優秀,獎勵先進有什麼不可,哪裡傷害其他人了。可事實確實如此,和優等生相差無幾的學生會不屑一顧: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多我幾分嗎?而那些後進生感覺永遠也不可能戴上大紅花而早早退出了競爭的行列。我們的優等生長期生活在一種孤立,受人嫉妒,害怕失利的緊張心理當中,其實他們也不喜歡自己常被別人掛在嘴上來表揚。
我們並不反對比較,因為比較可以促進競爭,比較可以創造成績,但我們要思考的是採用什麼樣的比較方式。是採用把學生的過去和現在拿來比較的縱向比較,還是將學生通過對比的辦法進行的橫向比較?縱向比較的結果是越比越有信心,越比越有幹勁,越比越有成就感;而橫向比較的結果則是越比越灰心,越比越氣餒,越比越不如人。
老師們,我相信您一定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感悟評析】
橫向比較強調了甄別和選拔,即學生個體成績在群體中的位置,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一部分成為成功者,另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成為失敗者。新課程中對學生的評價注重縱向比較,讓學生自己和自己比,從而認識自我,體驗成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成功者。
學校裡沒有所謂的“差生”。教師對每一個學生都應以積極、熱切的期望,多角度地來觀察、評價和接納學生,發現他們的潛能,創造條件發展他們的潛能。因此,我們要摒棄已經習慣了的橫向比較,採用縱向比較,促使我們學生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同時也正適應了每一個獨特的學生發展的需要。
第十二句話:老師,請您耐心地聽聽我所提出的問題。但只有您肯聽我,我才能向您學習去聽別人的意見。       
我堂堂人民教師為何要聽你區區學生的問題,真是可笑可笑!且聽我三種論斷:
“傳統論”:從我當學生的時候,我的老師就是這樣教我的,我們常聽他們在課堂上慷慨激昂,眉飛色舞,侃侃而談。如今我當老師了,也應該這樣。我和學生的關系就是簡單的教育與受教育的關系,我掌握著大量的專業知識,主宰著知識的傳授,我講什麼,你就聽什麼;我念什麼,你就記什麼,天經地義。我是施恩者,你是受恩者。我是知識的權威,當然也應該獨霸課堂啦!
“輕視論”:我十年寒窗,孜孜以求,學有所成,才站在這三尺講台上,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博古通今,我才華橫溢,我要將我十幾所學毫無保留的傳授給我的學生,他們知識面窄,閱歷不夠豐富,想法簡單幼稚,提出的問題膚淺可笑,我怎麼會從他們身上學到什麼呢?所以,我有必要聽他們在說些什麼嗎?我有必要回答他們提出的幼稚的問題嗎?
“膽怯論”:說實在的,我不是什麼都懂,可現在的孩子什麼都想知道,什麼都想問,他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向我提出各種各樣,甚至稀奇古怪的問題,我萬一答不出來怎麼辦?那在學生面前多沒有面子,所以,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是不懂裝懂,敷衍過去了事,或是幹脆不讓他們提問,免得在他們面前出醜! 
     這三種謬論,當引起各位警醒!
【感悟評析】
學生敢 于向 老師提意見是件好事,這是一個教學相長的問題,值得鼓勵。如果抑制學生敢于質疑、創造的素養,學生從此不敢開口講真話,就無法體現其思維的獨特性。在教學中,當教師講解的方法與學生的想法不一致,要耐心聽取學生的思路,尊重學生的意見,師生共同探討,不要強迫學生非要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現在的創新教育就是要讓每個學生都敢想、敢說、敢做,不能用學業成績、藝術特長硬性指標等將學生壓得透不過氣,更要加強對學生的人格教育。   
平時學生會找老師反映一些這樣那樣的意見,這也是對老師極大的信任,也說 明了 老師具有較強的親和力,遇到這樣的情況,作為教師要耐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做一個忠實的聽眾,給學生一個傾訴的機會。對于合理的意見 和建議 老師要虛心接受,不合理的要耐心解釋,讓學生理解,才能達到師生情感的共鳴。

第十三句話:老師,只要您保持公正,請您對我盡量嚴格,表面上即使我反對嚴格,但是我知道我需要您嚴格。
我們常聽到這樣一句口號:“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為了孩子!”
為了一切孩子,就不能只為了一部分成績好的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公平的享受教育的權利。但事實怎樣呢?成績好的孩子因為天資聰明,所以享受了太多同齡人享受不到的權利:課堂上,他們思維活躍,舉手積極,反映迅速,還沒有等到別的同學思考清楚,他們已經成竹在胸,老師總是將機會給了他們,久而久之,他們長期獨霸課堂,成為課堂的一道風景。活動中,他們因為長期拋頭露面,展示自己,能力得到鍛鍊,所以老師又將參加活動的機會給了他們,舞台上總可以看到優等生活躍的身影,又誰能聽到後進生哭泣的聲音呢?不僅如此,他們在老師眼中,因為成績優秀,活動積極而受到了老師格外的關照,別的孩子犯了錯誤也許會重重懲罰,但優等生犯了錯誤老師卻會網開一面。
為了一切孩子,就應該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孩子都 能感受 老師平等的關愛,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課堂上展示自我,在活動中表現自我,讓他們自信的生活,快樂的學習。
一切為了孩子,但不能什麼都依著孩子,現在提倡“以人為本”,有人認為對學生充滿人文關懷就是對學生無原則的放鬆,滿臉堆笑,學生犯了錯誤也不嚴肅批評,怕得罪了學生,這是走向了錯誤的方向!只要保持公正,作為老師應該盡量嚴格,只要不傷及學生的尊嚴,踐踏學生的人格,一切的嚴格都是必要的!
請記住,做一名溫而不慍,嚴而不厲的老師吧!
【感悟評析】
俗話說:“嚴是愛,鬆是害,不管不問要變壞”。嚴格教育的出發點是愛護學生,並不是遷就和放任學生,教師對學生的要求越嚴格,反映了他對學生越愛護。一個不愛護學生的教師是不會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的。教師應從愛護學生的立場出發,給學生提出合理的,學生力所能及的嚴格要求,才有可能取得預想的實效。
  嚴格教育也是學生成長和成才的需要。如果教師不對學生嚴格教育,一切順其自然,從表面上看學生高興輕鬆,教師省心省力,但這不是愛護學生而是貽害學生。嚴格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全面地得到發展,成長為具有創造能力的人才,而只有這樣嚴格教育才能實現我們的教育目標。


第十四句話:老師,不要期待我最喜歡您教的課,至少對我,別的課可能更加有趣。
蘇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帕什雷中學提出:要啟發和吸引學生在完成各門學科學習任務的同時,一定還要有一門自己特別喜歡的學科,讓他們自己去鑽研更多更深的問題。他認為,只有全身心的投入到某個領域,他的精神生活才能豐盈充實,他的知識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每一位老師都希望他的學生喜歡自己所教的學科,能得到學生的歡迎至少證 明這位 老師的教育理念先進,教學技藝精湛,教學手段多樣,教學語言風趣等等。當一位學生能專注的投入到自己喜歡的學科當中,他將會激發出身體所有的潛能,迸發出所有的激情。
無數取得巨大成就的名人都足以證明這一觀點,從哥白尼發現日心說到牛頓研究力學,從達爾文創導的進化論到瓦特的蒸汽機,珍妮的紡織機等等。他們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矚目的成績都源于強烈的興趣愛好,興趣能使人抵禦清貧和寂寞的侵襲,甚至能不為逆境和苦難所屈。所以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應該面向全體學習,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他們的興趣愛好,讓他們始終在一種興趣盎然之中學習。長期的大運動量的強化訓練,超負荷的運動中,使得學生疲于奔命,頭昏腦漲,趣味索然,產生怨煩心理,哪裡有心思、精力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呢?哪裡還會有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呢?
【感悟評析】
要想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較高創造性和主動性、獨立性的人才,關鍵來自學生的內在興趣、內在動機和自發的學習行為。興趣是一種自發的活動,它為學生的想像力、創造性和主動性鋪設了溫床,當學生自發的學習動力得到鼓勵時,某些智力條件特別好,個性中的創新性、求異性特別突出的學生,就會顯露出他們的潛力。
我們的教師喜歡學生聽話,喜歡全班學生“整齊劃一”,上課舉手要用相同的姿勢,解題要用相同的方法,讀書要讀相同的書,甚至寫作文要有相同的格式......所有這些,都是教師本人的意志的體現,都是教師精心為學生選擇和確定的。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是難以培養出具有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學生來的。我們應該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權。

第十五句話:老師,請您記得,您也曾經是學生,您是否有時也會忘帶東西,在班上您是否樣樣第一?
“老師,我把孩子交給你,任憑你修剪、鍛打,只是別把他當成‘天才’當成‘完人’去要求,去鍛造,只是別澆滅了他蓬勃向上的朝氣,別損害了他天真無邪的童心,別挫傷了他賴以生存的自尊和信念。”這是一位家長寫給老師的一段話。
是啊,每一位孩子都是一本需要認真閱讀的大書,都是一棵需要細心呵護的小樹,他們都有自己的個性,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他們絕非天才,也不是完人。所以在他們的身上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足,我們應該給他們犯錯誤的機會,應該允許他們暴露自己的不足。我們不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嗎?我們在做學生的時候不是也有偶爾犯錯誤的時候嗎?
當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正是我們老師教育他們的最好機會。我們應該善加利用,並引導他們明辨是非,提升道德修養,在犯錯誤當中不斷修正自己,做一個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我們絕不能因為學生犯錯誤會影響班級的榮譽而禁止他們犯錯誤,更不能因為影響了班級榮譽從而影響了班主任的收入而重重的懲罰他們。
如果不給孩子犯錯誤的機會,也許只是一時的風平浪靜,有許多孩子身上的惡 習在 老師的強壓下沒有暴露,但他們一旦離開了這樣的環境,也許會掀起驚濤駭浪。有許多在學校成績優異,表現一貫良好的學生卻犯下讓所有人都不敢相信的錯誤,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教育是一門等待的藝術,只有當學生自己去追求,獲得親身體驗的時候,把道德準則當成自己獨立信念的時候,那是一筆終身都不會失去的財富!
【感悟評析】 
教育並不是由教育者替代學生設置模式,個性更不是教育者一拍腦袋為孩子們想出來的,教育不過是創造環境、設置條件、營造氛圍,讓學生有廣闊的心理空間和心靈自由。
      教師必須學會傾聽,善于溝通,注意學生的個性,注重學生的差異,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
第十六句話:老師,請您也別忘記,大學統考您是怎麼考取的,您所念的專業是不是您的第一志願?  
高中三年的我癡迷籃球,整日與籃球為伴,同球星為伍,一心想考體育生,但高二時的一場疾病毀掉了我的夢想。于是我想接過父親的班──當一名人民警察。無奈先天不足,身高不夠,二等殘廢的我被警校拒之門外。眼看將無書可讀,父親託人把我弄進了師範學院。
想起我兒時的夢想是叱□風雲的球星,中學的理想是威風凜凜的警察,可現在的職業卻是一名普普 通通的 老師,不禁感慨萬千。
人的理想和現實總會有一定的差距,我們應該面對現實,但我們不能甘于現實。我們不能放棄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我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現實。大學畢業後我分配到一所鄉村中學任教,我勤奮的工作,不斷的追求,通過公開招聘層層考核我幸運的來到了這所城鎮重點中學,所以我倍加珍惜,因為我這是奮鬥的結果,我始終相信: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當我的學生問我:如果考試失利了沒有進入自己理想的學校,沒有實現自己的志願該怎麼辦?我總會對他們說:為理想而奮鬥的人生就是精彩的人生,用心血澆灌的青春永遠不會枯萎。即使你失敗了,但你那不屈的精神將成為你生命的定格,成為你青春無愧無悔的選擇!
【感悟評析】
要讓學生知道,做任何事,只要你努力去做,不怕困難挫折,就會有成功的希望。因此,在教學中,要努力創造條件,使他們獲得成功,使他們懷有成功感。
教育學生在追求成功的同時,也要做好失敗的準備。面對失敗,教師最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自己對待失敗的態度,這是主觀內因,無論小挫折,還是大失敗,都要學會用平常的心對待。人生不可能次次成功,逃避失敗就意味著放棄成功的可能和機會。要幫助學生樹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堅定信念。

第十七句話:老師,我心中感激;但您不要期待我口頭上常說:老師,謝謝您。
當學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重點高中、名牌大學時,他們的父母常常大擺 “謝師宴”,表達對老師們的感激之情,其實作為老師,最大的獎賞並不在于此。
     我們只希望畢業的學生見到我們不繞道而行,多年後還能親切地喊一聲“老師好”,就是最大的幸福了。應該教育學生不忘師恩,對老師真正的心存感激和敬意,並不需要形式上的“謝謝”,或將“謝謝”掛在口頭上。要激發和培養學生感恩的習慣及態度,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常懷感激之情,對社會少一些抱怨,少一些消極,多一些進取和對社會的回饋,這才是最大的感恩。
學生對老師心存感激,往往是 從 老師身上的細節開始。老師的舉手投足都在左右著學生的視線,教師舉止習慣是本人作風和修養的表現,對學生應以循循善誘的語言,啟發學生思考與探究,提出不同見解。處處要以身作則,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必須首先做到,用自己的身教去影響學生。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裡,學生幫助老師似乎是從來不用言謝,因為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師恩似海”,就像孩子幫助父母做了事一樣。多少年來,學生也從來不奢望老師對自己言謝。但教育是平等的,而不是一邊倒,因此,老師也一定要學會對學生誠懇地說聲謝謝。教師的人格魅力,很多時候就在與學生點點滴滴的小事中體現出來的,在身正為範中彰顯出來的。表率、示範作用這種無形的影響永遠都不能丟。
培養學生內心養成虔敬、感激別人的心態,將學生對老師的心存感激之情內化成學生健全豐富的情感世界,喚起學生內心深處對他人的愛、博大的愛。
【感悟評析】
培養學生內心養成虔敬、感激別人的心態,要靠教師的人格示範及學術修養,這樣他才會自然地對別人心存感激,教師個人的示範作用,對于學生來說,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只有先做到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學生獲得了被尊重的滿足感,自然而且會對給予過自己幫助的人心存感激。學校教育學生不僅要學會感激父母,也要學會感激老師,感激社會。感恩教育會讓學生心存感激,心存愛心,增強責任心。


後記: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學問,教給學生有用的知識,更要教會他們思考,教會擁有知識的方法;不僅要一顆慈母之心,將自己所有的愛都奉獻給我們的學生,還要用自己高尚的師德去影響學生;不僅要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還要平等公正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僅要不斷鼓勵每一位學生,給予他們自信,還要不斷發現學生進步的軌蹟,肯定他們努力的結果……讓我們給孩子多一些寬容,少一些訓斥;多一些關愛,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賞,少一些打擊,那麼你的寬容、關愛、欣賞就會澆灌出一片生機和蔥綠,讓每一塊金子都閃閃發光。
做老師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人記住,更不是為了讓學生感謝。但讓學生終身難忘的好老師,就是對從事這份職業的最高獎賞。教師的工作是寂寞的,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在燈下面對潔白的四壁,靜靜地守候寂寞,撲去心靈的塵土去守望教育,構築教育的理想,更多的時候,我們會在黑夜裡瞑思苦想,悄悄地等待成長,揮去眼前擋住我們前進的細沙,追求教育的真諦。
一個理想的老師應該是個天生愛做夢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並不是簡單的“付出與收獲”,而是一種心智的模式,那就是夢想與追求。只有甘于寂寞的人,敢于夢想的人,勇于追求的人,一定能結出正果。

本文轉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6JocOyeRExvkofdcEaGr/article?mid=15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igo12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